活動

台亞基金會發布臺灣與臺商形象-新加坡調查結果

活動日期:2022年12月9日

臺灣國家形象排名第三 星國籲在觀光、半導體、智能電子領域加強合作

    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台亞基金會)今(9)日發布2022年「臺灣與臺商形象調查計畫」系列之新加坡調查成果。經問卷訪問100位與臺商往來的新加坡企業管理階層,對於臺灣與臺商形象給予正面評價,並尤其看好臺星雙方未來在「觀光旅遊」、「半導體產業」與「智能電子」的合作潛能。然臺商在國際化、善待勞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等之印象,尚有加強空間。此外,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地緣政治變化,新加坡企業認為臺灣應發揮其「技術研發」與「高階產品製造」的角色,與新加坡密切合作,共同推進「高階技術人才交流與培育」、「建立與強化供應鏈韌性」與「維持區域穩定安全」。

    台亞基金會蕭新煌董事長致詞時提到,很高興透過此調查了解到臺灣國家形象在新加坡企業眼中排名第三,而臺商的「注重信用」形象則尤其亮眼。蕭董事長表示,台亞基金會未來也會繼續進行此項有意義的調查,希望政府和民間共同支持,從中洞察促進臺灣與新南向夥伴國家合作與交流的契機。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梁國新大使以視訊方式共襄盛舉。梁大使在致詞時指出,臺灣與新加坡於2013年簽署「臺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是臺灣與東協國家所簽署的首個FTA。此項里程碑帶來了顯著的成效,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間,臺星貿易金額仍達379億美元;在投資方面,新加坡也是臺灣第一大投資目的國。梁大使表示,期望透過新加坡在新南向夥伴國家中國家樞紐、金融中心的地位優勢,臺星企業未來可更緊密往來。    

    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葉偉傑代表亦到場見證調查計畫之發布。葉代表首先在致詞中感謝台亞基金會進行此項相當深入的調查,讓臺星雙方看見即便在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等全球重大事件的影響之下,臺星仍維持穩健且具韌性的經濟夥伴關係。葉代表續指,臺星企業正積極開拓新合作機會,其中包括食品、電動車、金融業等,也期盼星展銀行於明年完成收購花旗銀行在臺的零售銀行業務後,成為臺商在拓展亞洲業務時的好夥伴。

    台亞基金會執行長楊昊指出,台亞基金會自2019年起執行一系列「臺灣與臺商形象調查計畫」,是我國機構首次針對「臺灣」與「臺商企業」在海外的總體形象調查,過去幾年執行之越南(2019)、印尼(2020)與泰國(2021)調查皆帶來極大的成效與回響。因此,台亞基金會在今(2022)年初決定持續推動形象調查計畫,並選定新加坡為第四次調查之對象。楊昊表示,「長期而言,將藉由積累的資料進行跨國比較研究,勾勒臺灣與臺商企業在新南向國家的形象全貌,掌握轉型與提升的關鍵。」他也提到,未來會陸續完成所有新南向夥伴國家對臺灣與臺商的形象調查。

    台亞基金會兼任資深研究員暨本調查計畫主持人徐遵慈表示,本次調查成果反映出受訪者對臺灣與臺商企業有著的正面的形象。超過八成以上受訪者對臺灣的印象是「整體形象佳」及「友善」的;而對臺商企業則有「注重信用」、「創新」、「遵守法規」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累計前15大直接投資(FDI)來源地中,臺灣國家形象排名第三,僅次於瑞士和日本。此外,臺灣對新加坡的FDI雖未排列前十,但國家形象高於FDI排行第一的美國和第十的中國,主要原因來自於臺灣文化與社會人際往來等「軟實力」層面的良好印象。

    不過,徐遵慈也提醒到,受訪者認為臺商企業在「善待勞工」和「國際化」的認同度排名尚需加強。受訪者認為臺灣企業在跳脫亞洲或華人公司階級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及提升英語交流能力方面,可更積極投入努力。

    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企業人士認為臺灣在「技術研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且在高階產品製造如精密機械、人工智慧等產業扮演要角。疫情後新加坡中小企業對自動化與數位轉型的需求上升,配合新加坡智慧國度與RIE(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2025計畫,再加上新加坡企業普遍肯定臺商為當地帶來「引進創新技術」和「創造就業機會」的貢獻,徐遵慈建議臺灣在國家政策面,臺灣需積極加強經貿、醫療、教育、農業領域的對外關係及印象,落實新南向旗艦計畫之效應。

    而在當前全球供應鏈的架構下,受訪者認為臺灣在其中扮演著「技術研發」與「高階產品製造」的角色,並且認為兩國合作密切。為因應疫情、美中角力加上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風險與經貿局勢變化的挑戰,新加坡企業人士認為兩國應該在「高階技術人才交流與培育」、「建立與強化供應鏈韌性」、「維持區域穩定安全」及「放寬邊境限制」等面向加強合作。最後,新加坡預計未來十年內更快達到淨零碳排放,加速國家永續發展,徐遵慈亦建議,臺灣企業應積極提升ESG企業永續及環境保護之國家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