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及青年影評人單元

馬曼容|在邊界之南,用影像與世界對話──「新南向視野」單元策展序

2025年7月31日

文/馬曼容(台北電影節選片人)

近年來,東南亞與南亞的電影創作在國際影壇上蓬勃發展。這些作品憑藉其獨特的語言、文化環境與創作者敏銳的視角,講述屬於各自國族的故事,展現強烈的文化生命力與美學能量,同時持續提出映照社會現實的犀利觀點,逐漸在全球獲得矚目。

台北電影節也在近幾年持續拓展對這群「南方」國家的關注與探索。2018 年策畫「東南亞新銳聚焦」單元,以「群體」視角展現東南亞新生代創作者無畏而大膽的創作姿態;2019 年與 2022 年分別選映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Garin Nugroho)與卡蜜拉・安迪尼(Kamila Andini)為焦點影人,並透過他們的作品對照印尼電影如何在世代與美學之間產生迴響。此外,近年節目也積極追蹤來自新加坡、尼泊爾、柬埔寨、泰國、印度等國的影像創作動態,清晰看見在這片亞洲南方土地上,電影創作正以百花齊放之姿不斷開展。

相較於亞洲其他電影工業已高度發展的國家,東南亞與南亞的電影創作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卻展現出更強烈的創作動能與合作智慧。他們憑藉對影像的熱忱與講述自我故事的決心,靈活運用合製資源,在商業電影市場另闢蹊徑,也積極尋求與歐美資金的連結,同時更與鄰近國家建立起跨國的創作網絡。這些作品即使在語言、宗教與文化背景上迥異,卻共享一條屬於「南方」的敘事軸線,並在普世議題中融入各自文化的深層脈絡,從政治歷史、社會變遷到個人經驗,透過影像層層鋪陳、娓娓道來。

2025 年,台北電影節延續對南向國家影像生態的深耕觀察,攜手臺亞交流基金會共同策劃「新南向視野」單元,從台灣所處的地緣位置與歷史連結出發,聚焦於這些國家中具有代表性的獨立作品與新銳聲音。透過這些影像,我們試圖連結島嶼與他方、邊緣與中心、自我與他者的關係。「新南向」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種觀看方式的轉向——從單一線性的東亞與歐美主流敘事視角移開,將目光轉向那些正在快速變遷、承受殖民遺緒與身份重構壓力的國度。

本屆「新南向視野」單元選映來自印尼、不丹、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印度的五部作品。這些電影以各異的語言與敘事風格,描繪社會矛盾與慾望、歷史陰影與現代衝突,展現出對身份、記憶、階級與慾望更深刻的凝視,也讓我們看見這些國家在後殖民語境中,如何以電影作為回應現實的媒介,在傷痕之上書寫當代故事,發出具有全球共鳴的聲音。

作為本屆單元開幕片,菲律賓電影《旋轉跳躍難抉擇》(Sunshine)聚焦青少女未婚懷孕議題,在墮胎仍屬非法的菲律賓,導演以奇幻交織寫實的語法,描繪一段關於女性身體、自主與夢想抉擇的青春試煉。印尼導演湯普波藍歷時六年打造的《鱷之淚》(Crocodile Tears),以濕熱幽微的鱷魚養殖園為場景,透過動物習性暗喻母子間窒息與依附的情感關係,譜出一則融合懸疑、民俗與成長寓言的暗黑之作。

來自不丹的《分身的獻曲》(I, the Song),靈感取自導演友人的真實經歷,在歌謠與影像的交錯之間,鋪陳女性身分遭誤認與消解的隱痛,詩意敘事下映現對記憶與自我認同的追尋。馬來西亞黑色幽默公路電影《三賊闖天關》(Macai)則帶領觀眾踏上一場亡命旅程,三名背景迥異的角色穿梭虛構國度,以極端手段謀生,也映照出族群交錯的馬來西亞社會現況。榮獲日舞影展全球劇情片類評審團大獎的《相約禁果樹下》(Cactus Pears),描繪一段回鄉治喪過程中悄然浮現的男男情愫。在平靜寫實的視覺與環境音場中,細膩刻畫傳統鄉村裡同志身份的隱密與掙扎,悄悄衝撞印度根深柢固的性別與倫理界線。

透過「新南向視野」單元的五部作品,看見當代亞洲南方創作者如何以電影作為文化鏡像與情感出口,回應身分、信仰與現實的多重處境,以豐沛共情的敘事能量與世界對話。台北電影節期盼藉由這些影像,讓觀眾在跨越語言與地域的觀看經驗中,理解不同文化的複雜性,也重新思考台灣與亞洲、與世界的連結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