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彩庭
菲律賓高中女孩陽陽(Sunshine)是體育館裡最亮眼的明星,優雅貌美、人見人愛,甚至是奧運國家代表隊的韻律體操準選手。眼看美好人生才正要展開,一個小意外卻讓錦繡前程危在旦夕——她懷孕了。若教練發現這件事,她勢必失去選手資格。為了挽救一切,陽陽決心墮胎。
然而,在墮胎不合法的菲律賓,陽陽求助無門,只得孤身走入城市裡隱藏的黑暗世界,在販賣非法藥物的小販、陳舊的賓館與夜間街頭徘徊。一名神秘小女孩緊追在她身後,另一位未婚懷孕、處境更加艱難的少女則期待陽陽伸出援手。在現實與幻象、身體自決與社會框架之間掙扎奮鬥,《旋轉跳躍難抉擇》描繪女孩如何從困境中找到出路的同時,也帶領觀眾一窺菲律賓墮胎議題的複雜圖景,並驚喜地為墮胎敘事中婦女與兒童的關係打開新的可能性。
菲律賓作為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遵從教義將墮胎視為禁忌。墮胎婦女可能面臨 2 到 6 年刑期,醫護人員若協助墮胎,則須承擔吊銷執照的風險;就連因性侵、亂倫或對孕婦造成生命危險的妊娠,也不見得能獲得豁免。CNN 的報導指出,嚴格的律法並未讓婦女放棄墮胎,反而導致每年超過百萬名菲律賓孕婦鋌而走險,轉向非法管道求助——可能是購買線上藥物,或請密醫看診⋯⋯最終,每年有上千名婦女因此喪命。
電影中,陽陽化身為這百萬名女性的縮影,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自行墮胎而大量出血,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而陽陽在街頭遇見的 12 歲少女 Maria Grace,則替另一種更艱難的處境發聲:女孩遭受叔叔性暴力而懷孕,生於貧困家庭的她,連購買非法藥物的積蓄都沒有,只能在街頭向路人求助⋯⋯好不容易獲得墮胎藥,卻又因大量出血命懸一線;更碰上醫生因害怕觸法而不敢出手相救,差一點便要魂斷街頭。
諸多相關議題的電影皆花費大量篇幅著墨非法墮胎讓女性承受的身體疼痛與生命風險。例如,奧黛麗.迪萬執導的法國電影《正發生》便深入刻畫非法墮胎手術所帶來的痛覺經驗。疼痛在《旋轉跳躍難抉擇》中亦是重要主題:陽陽與 Maria Grace 滿身是血地向人求助,以及在死亡邊緣掙扎的畫面,觸目驚心。電影以痛覺控訴將女性逼入險境的法律結構。
然而,除了痛苦之外,《旋轉跳躍難抉擇》也溫暖地保留篇幅,納入同類型作品中少見的視角——小孩的聲音。墮胎經常被界定為女性自決與胎兒性命的對立二選一,在此情境中,支持女性權益的敘事往往難以容納兒童的身影。《旋轉跳躍難抉擇》中,孩童卻無處不在;一位神祕女孩更成為貫穿全片的靈魂角色——陽陽在街頭遇見這名不知姓名、不知來歷的小女孩,對方卻知曉關於陽陽的種種。她行為舉止與陽陽幾分神似,總在出其不意的時刻現身於陽陽身邊,這小女孩是誰,電影給予觀眾極大的想像空間。
這神秘的小女孩有時乖巧地跟隨陽陽,有時則譴責陽陽的墮胎行為太過殘忍。然而,當陽陽出血昏迷時,正是這女孩抱住她,將氣息吐進她的口中,祈求她活下來;而電影最動人的場景之一,則是陽陽在夜深人靜時走進體育館,獨自隨著音樂舞動彩帶,沈浸於旋律與韻律之中。小女孩在一旁看得入迷。當音樂停下,陽陽望向女孩,噙著淚水問:「妳能理解嗎?」女孩抱住她,回應:「我能理解。」這句「我能理解」可以是理解陽陽對體操的熱愛,也可以是理解她為了所愛即將做出的任何決定。
電影讓我們看到:孩子也能將生命的氣息吐入母親的口中,孩子也擁有賜福於成年人的能力。當我們相信孩子有理解與愛的能力時,即便陽陽最終選擇自己的人生、放棄腹中的孩子,她也不會是殺人兇手,而孩子也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電影最後,陽陽走進比賽會場——那一刻,準備好邁開步伐、盡情飛舞的陽陽,是她與那名小女孩共同的愛、選擇與成就。
導演 Antoinette Jadaone 曾分享,韻律體操是目前奧運唯一的全女子項目,就如同懷孕與生產是女性身體獨有的經驗,承載著只有女性才能體會的痛苦與難處。《旋轉跳躍難抉擇》邀請菲律賓社會正視這些生命經驗,也讓觀眾在痛處中,聽見另一種溫柔的聲音:當我們在賦權女性的同時,能否重新想像墮胎敘事中的孩子?讓墮胎的語言除了痛苦、罪惡感與自我成就,也多一份空間,給愛與理解。
參考資料:
Heather Chen. "Philippines Abortion‑Ban Debate Highlights Tensions over Women’s Rights in Wake of Roe v. Wade." CNN, 18 July 2022. edition.cnn.com/2022/07/18/asia/philippines‑abortion‑ban‑debate‑women‑rights‑roe‑wade‑intl‑hnk‑dst.
Hussain, Rubina, and Lawrence B. Finer. “Unintended Pregnancy and Unsafe Abortion in the Philippines: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 In Brief, no. 3, Apr. 2013, Guttmacher Institute,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