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竹(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文化計畫策展人)
在當代國際文化交流的語境中,我們正不斷尋找一種能夠與大眾對話的平台與方式。當今世界的文化外交已從單向宣傳轉化為多向溝通,以及強調多元參與與跨文化理解的互動過程。影展,作為一種集體觀看與公共對話的場域,正是一種在光影與觀眾之間建構理解與共鳴的通道。
長期以來,臺亞會致力於推動文化交流實踐與跨國藝文合作,過去曾攜手多方夥伴共同策辦新南向國家主題影展,包括:2021年與政治大學合辦【映照東南亞系列跨文化影展】、2022年與外交部合作的【映像新南向電影節NSP Film Festival】、2024年與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合辦的【新加坡電影節】,以及同年臺亞會獨立主辦的【越南電影日】等。我們選映來自東南亞與南亞地區具文化深度與創作代表性的作品,引介至台灣觀眾眼前,期望激盪出更多理解、共鳴與討論的可能
回顧亞洲電影史的發展,多年前早已開始許多緊密的跨國網絡合作,而今年,有幸邀請台北電影節共同策展,延續其長期對亞洲電影的關注與推動,策劃【新南向視野】單元,發掘亞洲新銳作品,在影展中成為不可忽視的視角與觀點。
與西方敘事傳統的對比,亞洲電影中對時間、情感、歷史記憶與地方的經驗的轉化上,展現出別具一格的風格。文化研究學者 Chris Berry 即曾提出「後殖民觀影位置」(postcolonial spectatorship)的概念,提醒我們需重新思索亞洲創作者與觀眾在觀看經驗上的主體性——而這,也正是我們此次策展企圖觸及的核心之一。
在「新南向焦點論壇」中,印尼導演 Tumpal Tampubolon 分享道,印尼作為群島國家,幾乎每一座島嶼都有屬於自己的鬼故事。以此為例,這些根植於地方信仰與文化記憶的敘事,不僅展現出東南亞豐富的民間傳說系譜,也凸顯亞洲電影敘事邏輯與西方主流語法之間的差異。亞洲與西方社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早已孕育出屬於自身的敘事觀點,跳脫「他者」與「邊陲」的定義。
台灣作為地處東亞與東南亞交界的文化節點,雖不處於全球地理的幾何「中心」,卻正因邊界性的地緣位置,使其具備成為跨域文化節點的潛力,使我們有機會作為亞洲內部多元敘事的集結平台,串連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創作可能。
我們試圖尋找的「以人為本」的文化外交,並不只是面對國際的形象塑造,更是向內理解本地多元族群認同的過程。從「外籍新娘」、「外勞」的標籤轉向「新住民」、「移工」的名詞正名,從邊緣化到正視與包容,台灣社會對於多元族群的認同已有顯著進步。然而在幾次的策展經驗中發現,臺灣觀眾對於東南亞及南亞電影的興趣,遠不及較為熟悉的西方或日韓電影,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南向鄰居的文化想像與實際認識,尚有推廣與深化的空間,在亞洲認同的建構,或多元族群的融合上,台灣亟需更大的想像力與開放的文化視野。
正如本次影展開幕式中,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處長 Ms. Syajaratud 所引述的一句馬來諺語:「當我們真正認識或了解某樣事物時,才更容易喜歡,甚至愛上它。」我們相信「溝通是促進彼此理解的方式」,無論是透過語言、文字,或是文化與藝術的表達,我們仍然期待,在這片土地的人民透過相互的理解,來重新形塑出屬於台灣的多元融合族群認同。
「新南向視野」不只是一個影展系列,更是一項回應地緣政治變化的文化行動。臺亞會長期耕耘亞洲藝文交流,從文學、藝術到影像,持續推動雙向理解與共同合作的交流模式,而非單向輸出式的文化展演。此次影展單元即延續過去數年與越南、新加坡、湄公河流域等地藝術工作者的互動脈絡,讓文化不只是傳達內容的媒介,更是一種關係的建立與行動的發生。